楊老師作為資深建筑導師,具有多年作品集教學經驗,所帶學生多被倫敦大學學院、羅德島設計學院、AA建筑聯盟、謝菲爾德大學、弗吉尼亞大學、利物浦大學、紐卡斯爾大學等名校錄取。
楊老師教學風格多樣,認真幽默,與學生互動強。擅長教授零基礎學員課程,和學員一起進行頭腦風暴,引導學生對美學的認知,幫助學員們順利完成符合目標院校錄取要求的項目,順利進入世界名校!
您認為澳洲建筑留學與英美有哪些不同?
澳洲的建筑課程注重前期的調研分析,同時也很注重結果的呈現,沒有說更偏重哪一邊。老師在教授的過程中也會和我們對很多細節進行討論。
我們也會有課程注重實際操作的1:1模型的建造、3D打印或者是機器人建模。然后每個學校也會有教學偏重點,比如我本科的RMIT就更加偏重設計感,墨爾本大學的研究生相對來說更加學術化一些。
您最喜歡的建筑設計師是哪位?淺談一下~
很多建筑師我都比較喜歡,比如庫哈斯(Rem Koolhaas)、安藤忠雄(Tadao Ando)、隈研吾(Kengo Kuma)、卒姆托(Peter Zumthor)還有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比較欣賞的建筑師是隈研吾,他在作品中很好地體現了他對建筑的理解變化(前期受到安藤忠雄的影響,后期慢慢有了自己對建筑的理解),他對材料的運用和對結構的設計很吸引我。
要說2019-2020年哪個設計師最忙,無疑是我們所熟悉的隈研吾了。
打開他的事務所網站,建筑作品撐滿屏幕。
隈研吾作為公認的建筑大神,在中國也有很多他親自操刀的設計。
例如:上海虹口SOHO
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北京八達嶺)
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浙江杭州)
石頭紀(云南騰沖)
隈研吾坦言:“在中國工作,對我來說是一項重大的轉變。之前,我始終有意識地反對西方的設計方式與原則。可日本太小,無法讓我實踐這些理念。中國卻擁有數目驚人的多元狀態。在這個地方,多元文化、歷史以及傳統并存,自然環境的多元化也同樣讓人驚奇,與日本的安于現狀完全不同。”
隈研吾的作品喜歡將建筑和自然景觀融合,偏好使用竹、木、泥磚、石板等自然材料,創造出溫馨舒適美觀的建筑環境,這一點值得同學們借鑒學習。
您覺得中外大學生都有哪些比較突出的方面,而哪些方面缺少必要的知識和訓練呢?
國內學生在建筑規范和任務書方面會比較熟練,但是對于設計的邏輯梳理和項目調研方面會弱一些,出圖也會比較偏商業一些。國外學生對于設計想法會比較天馬行空一些,設計邏輯會比較在意,對于設計的表現形式會更加多樣化一點。
我個人覺得學生需要把設計邏輯思維在做設計的時候梳理的更加清晰一些,需要深入的做項目前期調研,同時日常也要積累一些優秀的建筑作圖案例。
墨爾本大學建筑設計的課程是怎么安排的?與國內有什么不同呢?
墨爾本大學的研究生建筑設計課程,每學期一般有20-30個設計studio,每個studio的內容和方向都不同。每個studio的老師會大概講一下每個studio的項目內容、方向還有學生所需要的軟件技能要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向選出8個studio,然后學校老師會根據學生意向去安排每個studio的學生。這樣給學生的自由選擇度還是很大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選擇設計課程。
當您遇到背景、學習習慣等性格迥異的學生時,您是怎樣開展教學的?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會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習慣,我會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專業程度來給學生定項目主題。
面對基礎稍微薄弱一點的學生,我會給他們把項目規模做適當的控制,主要目的是幫助同學理順項目流程以及所需要的專業技能,會讓他們在做項目的同時也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樣效果會事半功倍。
我會注重學生對基本設計概念的梳理以及啟發,鼓勵他們從新的角度思考問題和開展設計。因為很多學生有自己設計的慣性思維,我希望能在教學的過程中打破他們的慣性思維,從而有新的設計火花。
您認為當前及未來的建筑設計教育應何去何從?應培養什么樣的建筑師?
當前建筑設計在吸收其他領域新技術的同時也在做自己的改革,建筑再不僅僅是給人遮風擋雨的一個東西,它有更深的社會與文化意義。
我個人認為適應新時代的建筑師是需要能真正思考人類需求的設計者。
創作中靈感來源是什么?怎么做積累?
我個人認為國際時事在作品集中的體現是很重要的,日常也會非常關注這一部分,每周都會抽時間做一些資料素材搜集。在申請到AA和羅德島的蘇同學的作品集中,我們就做了一個關于敘利亞戰后的一個項目,因為我認為作品集也需要體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個人思考。
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學生們在做作品集時存在哪些共性問題呢?
大多數學生在設計的邏輯思維方面有一些不足,邏輯的跳躍性很強,所以在做作品集的過程中我會一直提醒他們這一點。部分學員在作圖細節上沒有認真對待。例如今年拿到UCL offer的許同學,當時他改圖改了很多次,改到最后都快崩潰了……
如果你也想拿到世界建筑名校的offer
美行的大咖建筑導師們已經準備好
將你帶向世界名校了!
歡迎添加小助手
隨時隨地 免費咨詢留學問題
本文版權屬于美行思遠(www.ljlll.com.cn),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