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訪導師:周老師
成為一名藝術家,需要有對生活的敏感度,愿意嘗試新事物,并要不斷地反思思考。
周老師
?院校背景
愛丁堡大學 純藝術碩士
?所帶專業
純藝術、插畫、攝影、策展
?教學點評
擅長與學生溝通,有趣又專業的課堂風格,運用豐富的展覽經驗與藝術史知識,鼓勵與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帶領學生探索更多的藝術形式。
?學員錄取院校
倫敦藝術大學, 金斯頓大學,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哥藝術學院、普瑞特藝術學院、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等。
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所想,
選擇融雜和極富個性的純藝專業,
并遠赴學術濃厚的愛大深造!
并獨立策劃展覽、在畫廊等歷練,
成為一名優秀純藝人!
作為教育導師,
針對學生共性問題,
從理論、調研、實踐等方面“抓起”,
賦予學生“愛拼才會贏”的精神,
帶學生制作出打動人心的“真誠”作品集,
從而斬獲皇藝、倫藝、SVA等世界名校offer!
下面我們就一起進入本期專訪導師
周老師的純藝分享世界!
導師說
周老師 X 小美
純藝是一個非常融雜和極富個性的學科,它可以讓我隨心所欲地表達我自己的想法。
小美:您是如何走上純藝這條路的呢?
周老師:
我個人認為純藝是一個非常融雜和極富個性的學科,它可以讓我隨心所欲地表達我自己的想法,而且我也是一個喜歡不斷嘗試新事物的人,加上我對當代藝術有很濃的興趣和熱愛,所以就選擇走純藝這條路。
周老師
去英國學習也是我成年后自己做出的選擇,我想去不同的環境,去做更好玩的作品。后來我也在英國的兩家主流畫廊工作了一段時間,因為在那里有許多我喜歡的藝術家,我想爭取更多的交流機會。
我作為老師的職責就是系統邏輯化學生的想法,并且用我的經驗去盡可能的開發他們的潛力。
小美:您是如何形成自己如今的教學風格的?您的教學理念是什么?
周老師:
其實在接觸了很多學習純藝術的學生之后,我感覺可能國內的大部分學生都會把純藝術這個學科想的很天馬行空和高級,其實藝術家更多承擔的是一個當代社會中“思考者”的角色,做作品也是一個將觀念用視覺化的方式展現的過程,是系統地思考社會,政治,文化等相關問題。
你做的一切,都應該遵循你的想法與看待這個社會的態度,并且要有相當豐富的理論知識為你的觀點做支撐,作品要“真實與真誠”,只有作品真誠才能打動人。
周老師作品
我的學生都覺得我是個很直的人,我的上課風格也是非常個性化,因為我覺得每個學生都是有自己的個性特色的,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權”,應該好好珍惜,而我作為老師的職責就是系統邏輯化學生的想法,并且用我的經驗去盡可能的開發他們的潛力。
我喜歡畫畫,拍照和聽音樂,喜歡觀察生活,尤其是觀察最普通的生活。
小美:您工作之外會喜歡去干些什么來豐富自己的靈感庫呢?
周老師:
我平時是一個“老”人哈哈,最近除了看展我幾乎不出門,也不愛玩手機,我比較反感社交媒體和網絡,我更喜歡觀察生活,尤其是觀察最普通的生活。
周老師作品
我喜歡畫畫,拍照和聽音樂,最喜歡八九十年代的港臺音樂人,譬如許冠杰林子祥王杰之類的,我喜歡他們的情懷,我最喜歡的音樂人是麥浚龍,他黑白的攝影風格對我有很深的影響,他是個愿意用十年去寫一個故事的人,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一種幾乎固執的執著,這點在浮躁的當代社會很難得,我很向往這種態度。
我家的墻變成了我的靈感本
愛丁堡大學是一個非常注重理論和文化底蘊的學校,學術氛圍很濃,這給我之后的作品提供了很多理論的基礎與靈感。
小美:留學期間,您的學習生活都有哪些難忘的經歷與感受?
周老師:
我選擇愛丁堡大學很大部分是因為我覺得倫敦的生活對我來說太快了,我很喜歡靜下來思考的感覺。
愛丁堡大學是一個非常注重理論和文化底蘊的學校,學校背后就是愛丁堡城堡,學術氛圍很濃,我也適應了很長的時間,這給我之后的作品提供了很多理論的基礎與靈感。
在愛丁堡大學的時候,我很喜歡我們的主管導師John,他是個很好玩的人,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都非常愿意和學生交流,他對我后來的實習也給了很多建議,我覺得這點很難得,在我剛到愛丁堡的時候,他帶著我去逛了愛丁堡很多地方,我覺得和他更像是朋友。
和我一個Studio的同學也是,因為我們專業亞洲人非常少,一開始很不適應,后來也和他們也建立了很深的友誼,我們一起策劃了展覽,也一起去旅行,是很珍貴的回憶。
愛丁堡這個城市也很舒服,我平時休息最喜歡去家里背后的大草地躺著,很多小狗在草地上跑來跑去,很舒服。
成為一名藝術家,需要有對生活的敏感度,愿意嘗試新事物,并需要不斷地反思。
小美:成為一名藝術設計師應該具備什么能力?
周老師:
成為一名藝術家,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對生活的敏感度,要懂得“唱唱反調”,不僅是抓住生活的靈感,更多的是邏輯性地表達出來。
愿意去嘗試新東西和學習新的知識也很重要,比如哲學、政治、文學等等,愿意打開自己和不斷嘗試新的作品形式,例如最近兩年興起的NFT數字藝術等等。
當代藝術是需要不斷地反思,也是我們需要用很長時間去做的一件事情,這點也很重要。
學純藝需要跳出舒適圈,大量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以及優秀作品,這可以快速有效提升專業能力。
小美:您覺得中外學生各有哪些方面比較突出,而哪些方面缺少必要的知識和訓練?
周老師:
我個人覺得很多學生學習純藝的時候,其實都挺有自己的想法的,有很多靈感甚至是老師也應該去思考的,大部分學生基礎美術能力也很強,只是很多學生在審美和理論方面會比較弱一點,我覺得大量的閱讀是很有必要的,多去看看別人的作品,放棄一些絕對的“美”的概念,去看一些各種理論的書籍會讓他們的想法進一步得到發展。
小美:如何準備純藝作品集? 純藝都有哪些研究方向?
周老師:
準備純藝作品集的時候,對研究生來說,最重要是要找到一個自己想長期討論的主題,國外院校更想看到研究生能夠深入地討論自己的主題,除了要展現自己對某些材料的專業的能力外,更多的是看學生思想的邏輯性與批判能力;對本科生來說,國外院校更多的是想看學生的個性,大家可以大膽地嘗試更多材料。
純藝術在國外有很廣泛的定義,繪畫,裝置,攝影,雕塑,玻璃陶瓷藝術,行為藝術等等,總之純藝是一個非常好玩的藝術領域,但也要求學生更加愿意嘗試新事物。比起國內對技法的鉆研,國外更注重學生的觀點與想法,因此如何講清楚自己的想法,將想法學術化,專業化是一個挑戰。
對于本科轉專業的學生來說,最大的挑戰應該是跳出自己的舒適區,藝術史是學好純藝術的基礎,學生應該要大量的看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與閱讀更多領域的專業書籍(哲學,文化,歷史,文學等),豐富自己的想法,如果可以的話,把自己之前專業的經驗與純藝術結合,像Slade,Saint Martin 都很注重學生作品的創新度和交互性。
針對學生的共性問題,我會從理論、調研、實踐等方面來引導學生制作出滿意的作品集。
小美:學生們在做作品集時存在哪些共性問題呢?是如何引導的呢?
周老師:
還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吧,就是需要學生踏出自己舒適圈,具備的理論知識比較少,太容易直接跳到成品而忽視了創作的過程。
比如去年申請的一個本科生攝影馬同學,他是英美雙申,所以對作品集的豐富度要求會更多一點,他其實對攝影有很濃厚的興趣,這是非常好的出發點。
馬同學作品集部分
在這個項目中,他其實太專注攝影技法,而忽視了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所以我建議他進行了關于他的家鄉成都大量的人文攝影調研,包括外國藝術家作品的分析與靈感收集,也向他系統地講解了當代藝術史;并加入他的日常繪畫去完成圖像之間的轉化,之后我們以他的日常拍攝作為靈感起點,用大量的視覺圖片代替文字,“寫”一本他的日記也是成都這座城市的一個片段記錄。馬同學最后也拿到SVA,Pratt,CSM 等名校Offer”。
馬同學部分offer
小美:對于學習純藝專業的同學,您有什么建議嗎?
周老師:
一定要打開自己,純藝是個從感性出發,用情感訴說,但是以理性結尾的專業,多去看去嘗試,閩南人說的對,愛拼才會贏。
本文版權屬于美行思遠(www.ljlll.com.cn),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