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們表達愛情的方式總會有些異于常人的浪漫和不同,今天七夕節,小美為大家介紹幾對或瘋狂、或感人、或惋惜的藝術大師的愛情,從他們的故事中,品味令人動容的堅持與追逐。
竟然不會打著打著就打急眼,真愛無疑……
阿布拉莫維奇曾說過:“藝術家不應該愛上另一個藝術家”,但他們卻還是相愛了。
1976年,阿布拉莫維奇結識了同為藝術家的烏雷,兩人不僅同為行為藝術家,更是同月同日出生(11月30日)。愛情促成了兩人的合體表演,亦為他們帶來事業高峰。二人互為靈魂伴侶并攜手走過了12年,1988年分道揚鑣。
1976年至1988年,他們創作了一系列作品,探索彼此之間的關系。他們合作的藝術充滿激情和能量,例如二人面對面拉開一張弓,箭尖對準阿布拉莫維奇的心臟。
1978年的《切口》中,赤裸的烏雷跑向穿著衣服的阿布拉莫維奇,又每每被彈力繩拉回原地。同年,在《AAA,AAA》中,他們臉貼臉大聲疾呼,直至嘶啞氣竭。另一件作品《時間的關系》中,二人將發辮綁在一起,背對彼此,這樣的姿勢維持了17個小時。
1988年,這對情侶在中國歷時三個月完成了他們作為夫妻的最后一件行為藝術作品《情人》——阿布拉莫維奇從位于渤海之濱的山海關出發,延長城自東往西行走;烏雷則從中國西部戈壁沙漠中的嘉峪關開始自西向東行走,總計行程超過4000公里,90天后,兩人于二郎山會合,在這里他們宣告了分手,原因是“藝術觀念和生活上的分歧”,這段曠世戀情落下帷幕。
據阿布拉莫維奇說:“行走長城這件作品原本是用來見證他們結婚的,烏雷也不止一次到長城為這次作品做準備。雖然我們已經不再是戀人,關系不再親密,但我們都想繼續把計劃中的長城之行繼續下去?!?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當他們在長城上越靠越近,他們彼此也越走越遠。他們分手后,再也沒有見過面。阿布拉莫維奇的創作方向不得已也發生了變化,而烏雷消失在人海中。
這對曾經伴侶的關系再次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是在2010年。阿布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藝術家在現場”,當時的她每天8小時端坐在一把椅子上,接受了1500多名參觀者四目相望,竟沒有流露出一絲情緒。
直到二十二年前的情人突然在對面坐下,讓雕塑般的阿布拉莫維奇熱淚盈眶,她伸手握住了對方。這一重聚的景象在Youtube上面收獲了數百萬點擊量。因這次展覽而制作的紀錄片同樣在全球各地傳播。
薩爾瓦多·達利與加拉,超現實之戀——"達利一直讓我對他保持著強烈的好感。他的愛情真是超現實主義的,正是如此,他讓我相信他的藝術有無盡的價值,因為他的愛情證明了他的靈魂就是超現實主義的。"
達利見到了大他10多歲的加拉,一眼就瘋狂的愛上她,為把她娶到手不惜和家人斷絕關系,從此癡迷了她一生。達利一生鐘愛加拉,在他的諸多作品,加拉經常成為畫面中的視覺形象,她給達里的創作帶來了無限的創意。自從加拉在1982年過世以后,達利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1989年1月23日,達利死于心臟病和呼吸并發癥。
迭戈·里維拉:墨西哥著名畫家,20世紀最負盛名的壁畫家之一,墨西哥的國寶級人物。
弗里達:起初只是里維拉的一個學生,后來卻超越老師,被認為是墨西哥最偉大的藝術家。
弗里達與里維拉,二人對藝術創作的熱忱、獨具風格的用色相互影響彼此,1929年8月,二人結為夫妻。由于里維拉的身材高大魁梧,弗里達嬌小瘦弱,因此外界將他們的婚姻形象地稱為“大象與鴿子的結合”。
他們的婚姻充滿了傳奇而又悲劇的色彩——他們有過恩愛、外遇、憎恨以及創作中的合作,最終在1940年離婚。1954年,弗里達去世,里維拉這樣寫道“這是他人生中最悲傷的時刻”。
“青騎士”運動活躍于1911年至1914年的慕尼黑,作為靈魂人物的康定斯基與穆特,相識于1901年,在外出寫生途中墜入了愛河,24歲的穆特是康定斯基的學生,相愛不久他們就同居了,這種情侶關系一直持續了長達14年之久,期間兩人的藝術風格十分相似。
由于康定斯基當時還在婚姻之中,這對情侶不得不一直旅行,兩人結伴先后去了荷蘭、突尼斯、德累斯頓等地。
一戰爆發,兩人分離。1914年8月,德國對俄國宣戰,康定斯基作為俄國公民被限三天內離境。他與穆特在瑞士待了三個月,艱難繞道回到了莫斯科。倉促離開德國的康定斯基,沒有時間安排處理自己的收藏,留下了自己1907年之前的早期作品和1908年至1914年在穆爾瑙和“青騎士”時期的大量作品,還有一些與藝術家朋友交換或互贈的畫作。
他從來也沒有想過會離開德國,更沒想到此生再也見不到這批作品,甚至沒有想過會與穆特分開。
一直在瑞士斯德哥爾摩苦等康定斯基歸來的穆特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一度以為康定斯基已經死于戰爭以及十月革命的混亂,最終她等來了背叛。在兩人分開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康定斯基愛上了一個與自己相差27歲的俄國女人妮娜,并很快與她在1917年2月完婚。
穆特1921年才知道康定斯基背叛了自己,可以想見她的極度失望和憤怒,于她拒絕歸還康定斯基以前留下的作品。而這批大量“青騎士”作品,在康定斯基去世前,他都沒有再見到。
弗朗索瓦茲·吉洛和巴勃羅·畢加索(Fran?oise Gilot,Pablo Picasso)1943年,已經63歲的畢加索邂逅了21歲的弗朗索瓦茲。
此后三年,他開始追逐這個美麗優雅的女子。終于,美人難過英雄關,畢加索如愿以償。與小他40歲的年輕藝術系學生弗朗索瓦茲·吉洛成為情人關系,并在之后的10年相處時間里,共同開創了與畢加索以往棱角分明的藝術風格不同的立體派作品。
德裔法國畫家恩斯特與坦寧都是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先鋒人物,多蘿西婭·坦寧她見證了西方藝術界一個世紀的變遷,她是終身不育的女權主義者,她對丈夫恩斯特說:“我不能被稱為妻子”。
1942年他們在紐約的一家畫廊里相遇,之后因為兩人玩了一場時間特別長的國際象棋而墜入愛河,這也成為一段佳話。
恩斯特為了表達對妻子的深愛,每年生日時,都為她創作一幅作品,鑲嵌一個“D”字在畫面中。D代表多蘿西婭(Dorothea),她是他的靈魂。一旦離開她,他就會變成一片荊棘。他們相識36年,恩斯特創作了36幅“D繪畫”,如今都陳列在了恩斯特的故鄉德國布呂爾的馬克斯·恩斯特博物館中。
1967年,來自意大利的吉爾伯特·普勒施(Gilbert Proesch)與來自英國的喬治·帕斯莫爾在倫敦的圣馬丁藝術學院相遇,并“一見鐘情”,他們相識相愛,聯手創作第一件藝術作品《混蛋喬治 大便吉爾伯特》,這對藝術界最著名的同性情侶,再也沒有分開過,甚至從不單獨出現在公眾場合。
無論是藝術家還是普通人
在一生中能得其所愛是一件幸事
但是藝術家大多孤獨
對于他們自己而言
藝術——就是最好的情人
通過藝術
我們看到了柔和、單純與平靜
“生者可以死”
是它的罪名
“死者可以生”
是它經受住考驗而來的嘉獎
古往今來
無數人走進藝術、相識于藝術
相信未來,也將同樣如此
本文版權屬于美行思遠(www.ljlll.com.cn),轉載請注明出處。